群学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群学网 >发言稿 >导航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发布时间:2025-03-11

最新关于爬山英语作文(热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初步体会叶老对文的认真负责,对人的平和真诚,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初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2、引导学生欣赏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片断)

3、根据课题,猜测内容,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读课文的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2、检查词语的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一)

(一篇、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余晖、

楷模、模模糊糊、)

指名学生朗读并重点理解“推荐”。

3、理清层次。

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样两件事。

(三)学习第一部分,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作者肖复兴的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真、平和、温暖

2、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让“我”感受到了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理解“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感受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讨论:从哪两个词中特别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批改的认真?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4、再找一找,叶老把我的作文具体做了哪些改动,让“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叶老帮我的作文做具体改动的句子。

(2)叶老帮肖复兴的作文修改了题目,还修改了词句。你能不能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呢?(板书:1、用词要准确,2、简洁,不啰嗦,3、长句改短)

(3)出示经过叶老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以证实叶老对作文修改的精细,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慑。

(4)叶老是怎样评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评语并谈感受

读着这样的评语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春风拂面)

(5)理解“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舒适、柔和、暖洋洋、温暖)这种感觉仅仅是拂在脸上吗?

(6)练习写话,肖复兴拿着叶老修改的作文,回家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了——;看着,看着,他又仿佛听到了叶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说,他看到了什么?他又听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各写一个句子。

(四)质疑课题,小结激趣

为什么这篇写人的文章却用爬山虎来作为课题?肖复兴与叶老的交往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背学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4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5

一、有益的学习经验:

1、巩固双正方折法。

2、练习使用剪刀剪直线。

3、会看折叠图进行折纸。

二、准备:

正方形纸、小剪刀、折叠图样。

三、活动与指导:

1、老师用正方形纸做一个有趣的`小猴爬山,示范给幼儿看,并让幼儿看小猴爬到山顶的有趣游戏,引起幼儿制作的愿望。

2、出示折叠图,看看谁能照图样折成双正方。

3、再次示范用剪刀剪下“小猴子”折出山头。

4、组织幼儿玩小猴爬山比赛。(将小猴顺“山”下两个角插进去,搓动两个角,小猴会从山顶出来)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6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7

活动目的: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活动准备: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活动过程: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教师:小猴子爬山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要一个这样的玩具?那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小猴子爬山是怎样做的?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然后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然后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

出示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习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

①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②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对比图。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非常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所以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非常准确。

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

③脚的颜色:嫩红色。

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特点。

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才读对了没有。

5.再读本段,注意读出脚的可爱来。

四、讨论完成第四段

1.组成4人学习小组,也用刚才找关键句的办法学习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全班齐读关键句。

4.学生观看电脑演示。

师解说,引导学生了解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练习:把关键词空出,请学生填空。

6.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脚怎么爬,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组成4人小组讨论。

(2)请学生上台表演。

小结:爬山虎的脚不像动物的脚交替爬行,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自学完成第五段

1.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词.句提示:从触着与没触着入手。

2.请一位同学上台把两个关键词写到板书中。(萎.牢固)全班齐读关键句。

3.请一生朗读,你打算怎么读?(萎了读的轻些,表示生命的.完结,牢固读得强烈些,展示顽强的生命力。)

4.个别读.齐读感悟。

5.小结:你们瞧,爬山虎的根扎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观赏这一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录像展示)

六、整合提升,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

1.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是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让学生找出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老师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八、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写迁移:认真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抓住特点写一篇小练笔。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删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

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个著名的人;是个文学家……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齐读课题)。来,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再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朗读前先看清朗读提示:

出示朗读提示:1、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已经删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有什么想法,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意义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学生读。

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生回答)

看老师来写写这个词,(荐昏 )

大家拿出生字抄写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两个。

写字时,头放正,背挺直,脚并拢。

齐读词语。

3、了解课文梗概。

师:好,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学习词语的目的关键在于运用,下面老师有个填空题,你能用这些词语完成这些填空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我上初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一张画像》的作文,经我的语文老师

( )在北京市少儿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了叶圣陶爷爷给我()的作文后我()了。(在此处插入对“愣住”的理解)

在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犹如()。

更让我激动的事,那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扑入()的是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它使我消去了夏天的()。

通过和叶圣陶爷爷十分()的交谈(插入对“融洽”的理解)

我才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位( )的大作家。这真是一个()的夏天。(按照这样的顺序逐段出示)

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读文,理解“愣住”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你看了以后有什么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你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怎么来读呢?请你来读一读。

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请你来读一读。

你是真的感受到了叶老爷爷修改稿子的那份心血。真了不起!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你们的朗读也使我愣住了,怎么读得这么深情并貌呀!请这一小组也来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作者所愣住的画面吧。出示三个句子

读文,理解“融洽”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请你来读一读。读得十分自然。你来读,读得十分亲切,你再来读,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起来读!

四、再现“爬山虎”,质疑课题

过渡:当作者沉浸在和叶老先生融洽的交谈中时,他的眼前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就是( 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作者一直没有忘怀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这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作者会对这片绿绿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双三角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纸、剪刀。

2、幼儿用书画面“猴子爬山”。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表演猴子爬山: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好玩吗?这是猴子爬山,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折一个?

二、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双三角。

下面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先看图示学折双三角。

图1正方形纸,对角折。图2将两端角中的.一角向上折,另一角向反面折。图3手插进中间层向两边拉开就成了双三角。图4剪下上面一个角,在剪下的角上简单画上猴脸,夹在双三角中间,两只手在中间层的两边抽动,猴子就向上爬到山顶上了。

三、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老师巡回指导边提醒幼儿:要先看画面上的图示,看第一步、第二步是怎么做的,第三步又是怎么做的,把每一步都看清楚再折。折好后要轻轻地拉成双三角。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制作过程。

2、集体玩“猴子爬山”的游戏,体验制作成功的快乐。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4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篇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具准备: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关于爬山英语作文网内容,请访问关于爬山英语作文

关于爬山英语作文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