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一篇。
当我们突然有了一些感悟时,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心得体会通常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一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云南一位县级领导在教育局工作的时候,有幸和张老师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2008年香港教育工会组织了“向张桂梅老师学习分享活动”,一行30多人到了儿童福利院看望张桂梅老师。
香港教育工会的副理事长李副秘书长临行前,特意递了个信封给这位领导,说“张老师身体虚弱需要加强营养,建议每天喝袋牛奶,但没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储,上半年我给了她3000元嘱咐她买个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没有买,这笔钱都用孩子们身上了!这里面有2600元,请你在张老师搬到新的儿童福利院时,帮忙用这笔钱给她买个冰箱,拜托了!”这位领导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秘书长的用心良苦,接受了这个重托。
可还没等到张老师搬新家,组织安排这位领导到了新的岗位,临行前他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张老师,一是辞行,二是把李副秘书长的心意告知张老师。他诚恳地对张老师说,“请您不要辜负李副秘书长的心意,一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笔钱只能用来买冰箱……”再三嘱托后便离开了。
半年之后,这位领导到新福利院看望张老师,发现宿舍里除了原有的书和物件外,没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们却没得喝,我怎么能喝呢?”张老师说到。
后来知道张老师把钱用在购买孩子们的生活用品上了。这位领导深深地自责,觉得辜负了李副秘书长的重托!耳边回响起秘书长的话“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太弱了,她的工资不用在自己身上,连我们寄给她买药的钱,她也用在孩子们身上了,请你给她买个冰箱,华坪天气热,鲜奶必须放冰箱保鲜,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鲜奶。”
万般懊悔之后,这位领导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于常人不过是平常之事无可厚非,况且身体健康需要,张老师却视为奢侈,孩子们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说张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真诚赞同。
精选阅读
【实用心得】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事迹感想其六
或许,在没有定数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些感悟,我们能将自己产生的一些收获写下来。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帮助自己认识一个新事物,可以借鉴的心得体会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心得】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事迹感想其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感动中国》,每当听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每当看到那奋不顾身的壮举,我的心灵就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为生;他,省吃俭用,只为献出爱心;他,几十年来资助了百十余名贫困学生,捐款十余万元;他,隐瞒身世,不求回报;他就是感动中国20_年度获奖者之一——刘盛兰。
刘盛兰爷爷今年92岁,曾是一位工厂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却从中捐出六分之一给了贫困学生。可是不久,工厂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捡垃圾为生,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贫困学生的资助,10块,20块,30块,无论省下多少,他总是寄出去。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废品难卖,为了继续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拥有着这样高尚的心灵,使我深深震撼了:没有经济收入,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但心里想的任是那些学生,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省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上学,捐出去100,留给自己的只有10块,这让每个人都不得不落泪。,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陈雨露说:“走过古稀。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刘盛兰爷爷那样充满无私的爱,做一辈子好事却无比艰难。
最新感悟: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之五
当一项任务完成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可以将自己的感悟条理化,一篇好的心得体会都有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感悟: 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之五”,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亦师亦母,“校长妈妈”大爱无疆
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
10多年来,张桂梅每个上学日都坚持着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习惯。“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她说。
爱人早年病故,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她把母爱奉献给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中挨个家访。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超过10万公里。
有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
了解到山启燕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她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一名幼师。
张桂梅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没有房、没有车,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学生们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张桂梅病危入院,华坪县县长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张桂梅拉住县长的手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大家怎么看?
月度体会精选: 感动中国张桂梅人物事迹心得感悟(篇四)
当我们在对一件事产生新的想法时,我们能将自己产生的一些收获写下来。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一篇好的心得体会都有哪些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度体会精选: 感动中国张桂梅人物事迹心得感悟(篇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妈妈,或许我们兄弟俩还在大山上放牛羊,张桂梅不是我们的亲妈胜似亲妈。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她的身体。”25岁的张惠华说,2003年,他就和弟弟来到了“儿童之家”福利院,在张桂梅的教育和培养下,兄弟俩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弟弟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国企上班。张惠华2017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现在是华坪县石龙坝镇龙泉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每月工资有将近7000元。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张惠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时间去看张桂梅,陪她说说话。“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与小家庭不一样,我们都害怕失去她。”张惠华说。
在“儿童之家”福利院,一看见张桂梅回来,1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围过来,坐在她身边,不停地喊“妈妈”,而她则拉着最小的一个孩子坐在床边,并问问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天的作业做完没,劳动体验的感觉怎么样?孩子们都一一做了回答。有的孩子一看到她回来,情不自禁地就抱着她哭泣起来了。“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抱得动,现在长大了,我已经抱不动了!”张桂梅说。
2001年3月,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了院长。她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她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她没有孩子,可她说,她是儿童之家136个孩子的妈妈。她无悔的选择让那些失去父母的可怜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有一年,张桂梅的侄儿病重,正是家里缺钱之际,当时她正获得“兴滇人才奖”。她姐姐希望她能拿出一点钱给侄儿看病,她却说:“这些荣誉都是华坪人民给予我的,这笔钱不属于我,这钱我们一分都不能动。”这些钱,被张桂梅悉数捐给了华坪民族小学,建了一所新的教学楼,让全校孩子从解放前建的木楼里搬了出来。
5万公里家访路:翻山越岭只为你
漫漫10年家访路,行程5万多公里,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留下了张桂梅的足迹。
将152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回望人生路,无怨无悔!
自2008年建校以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进县城。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张桂梅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漫长家访之路。10多年来,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走遍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
教你写体会: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感悟1000字模板
或许,在没有定数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些感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积累总结自己的经验,对于写心得体会你会如何动笔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你写体会: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感悟1000字模板》,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观看完“感动中国”张桂梅先进事迹后,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凌晨5时,一辆带雨篷的电动车已经等在华坪女高的宿舍楼下。不一会儿,张桂梅孱弱的身影出现在楼下。在司机的搀扶下,张桂梅颤巍巍地跨上“专车”,准备去教学楼开门开灯。
从宿舍到教学楼不过百米,但对于60多岁且病魔缠身的张桂梅来说,却过于漫长,必须要靠电动车代步。
中午11时50分,“专车”又准时等在教学楼下,准备送张桂梅去食堂监督学生吃饭。学生吃完饭,“专车”又把张桂梅送回教学楼。这样的“专车”接送,每天在校园里有好几个来回,司机是一位在儿童之家长大、如今在华坪女高工作的员工。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张桂梅的第二代“专车”。张桂梅的第一代“专车”,是在大街小巷四处奔走的“摩的”。考虑到张桂梅的身体情况,华坪县最初打算给华坪女高和儿童之家配备一辆车,方便工作也方便张桂梅出行,可张桂梅坚持不搞特殊化。“我有‘专车’,而且随叫随到。”张桂梅指着满大街的“摩的”说。
“摩的”司机赵富华四年前也接送过张桂梅。他印象中,从儿童之家到女高只要五六分钟,张桂梅只是在需赶时间时才坐车。“她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严格。”赵富华和其他华坪人一样,熟悉她,敬佩她。随着张桂梅名气越来越大,县城里的“摩的”司机几乎没有不认识她的,也听说过她的事,拉到她一般都不收车钱。可张桂梅不同意:“你们‘摩的’司机为什么要给我免费,总不能让你们白跑一趟。”
一来二去,怕“摩的”司机不肯收钱,张桂梅通常给了钱转身就走。明明4元一趟,却常常给了5元。
2019年9月的一个傍晚,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张桂梅心里记挂着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坚持打“摩的”回去。张桂梅乘坐的“摩的”刚驶出学校,就下起暴雨和冰雹,一路上不断有树枝被吹断砸下来,短短的路程充满了惊险。
回到儿童之家,孩子们如同往常一样挤在走廊上眼巴巴地望着门外,见张桂梅赶来,都欣喜地扑到她身上。
第二天,看着马路上一地狼藉,学校老师后怕地劝她以后别这样冒雨前行,太危险了。张桂梅却说:“我是儿童之家孩子们的妈妈,这么大的暴雨,他们见不到妈妈怎么能安心。”
到有些太偏僻的村子家访,骑摩托车太危险,学校就去县里借车,哪个部门那天有闲置的车,就安排给张桂梅家访用。在2017年村村通公路工程完成以前,张桂梅到学生家中家访,往往要换乘汽车、摩托车,甚至要再骑骡马等才能到达。
但凡跟张桂梅家访过的司机都由衷敬佩她:“她要去的地方又危险又难走,去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到家,在路边吃面包喝牛奶当正餐是常事。别看平时走山路都要我们搀扶着,但她却可以坚持一个假期进行家访。”△张桂梅乘坐“专车”
对张桂梅来说,坐什么样的车都可以,但她对司机却有特别的要求。有一次,张桂梅到丽江开完会要回华坪,一位领导找了个煤老板的顺风车让她搭回来。一路上,开着豪车的煤老板不断说共产党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触到“逆鳞”,张桂梅立刻翻了脸:“没有共产党,能够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你能够开上豪车?你可以说党的某个干部不好,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你可以骂共产党的哪个政策没有执行好,但是你不能骂共产党不好。”说完,张桂梅坚持让煤老板停车,她下车在路边等到天黑才重新搭到车回华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