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群学网 >报告 >导航

论文开题报告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9-19

[报告]论文开题汇报其五。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当一项任务即将结束时,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报告,一份完整的报告其实倾注着我们的心血。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报告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报告]论文开题汇报其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课题中的"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是指学校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课件制作中心等),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媒体及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来丰富完善教师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法,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研究依据:

1、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我校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2、赤瑞特拉著名信息来源心理实验,指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既能看得

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是现代教学模式必须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理论依据之一。

3、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任务。最优化教学的基本标准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以获取这些成效。本课题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选取单位时间效率最高的途径。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⑴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

⑵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⑷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从而最终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 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辅助课堂教学。

⑵从建构主义的观念出发重新审视课件制作、逐步建立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库。

⑶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

⑷ 探索适合不同学科以及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课堂教学

模式。

⑸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四、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参加上级培训,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使用方法的学习及培训准备。进一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积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经验,完成课题设计与申报,实施方案的落实、启动。举办开题会。

阶段成果形式:研讨培训材料 调研报告

阶段负责人:朱明昌 李秀芳 周金莲张维元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8月。

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的检测,了解底码,建立实验班组档案。 开始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师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自身的教法,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通过选取不同类型的课,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进行课后调查、测试。构建不同的课型,科学和实用地开发、编制多媒体课件,按实施方案分子课题进行操作、实践、研究,中期论证。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阶段成果形式:论文课件 音像资料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阶段负责人:高娜 张军张娈 张桂花 韩金奎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9月――12月

对实验班、组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对研究中的各项数据、报告、结果等进行分析,完成主体报告和总结,编制课件。完成《应用现代教育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实验报告;《应用现代教育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论文集。

阶段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论文集 音像资料 电化教学活动案例

阶段负责人:牟江涛 赵会丽 魏银玲 赵胜杰

五、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资料文献法DD查阅国内外有关综合素质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在相关方面应用的文献资料,为总课题和子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方法指导。

2、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研究方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规律性。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成立以郭洪亮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教科研主任,各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子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与市教研室教研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给予帮助、指导。

2、成立以教务主任为组长,各教研组长及学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3、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学校规定每周五为科研组活动日,每月召开一次全体研究人员交流会,汇报本月活动情况,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讨会。

4、经费保证以"科研兴教"为指导,尽力压缩其它开支,确保本课题研究的一切需要。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教师制作的课件,音像资料 20xx年1月-20xx年2月 电化教学活动案例集 20xx年7月-20xx年8月 研究论文,报告集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延伸阅读

报告推荐: 毕业论文开题汇报(篇五)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好写报告的准备,一份精彩的报告是可以体现出我们的优秀文笔。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报告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推荐: 毕业论文开题汇报(篇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本论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2、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实证分析;4、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的新思路。

二、调研资料情况

上世纪 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信用度量模型与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分析度量模型主要有四类,即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和 CSFP信用风险附加法 (Credit Risk)。 1. 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是由 J. P. 摩根公司等于 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依据,运用 VaR(Value at Risk)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CreditMetrics模型依赖于历史数据,属于盯市模型 (MTM)。

2.麦肯锡模型。麦肯锡模型是在 CreditMetrics模型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 (a structured Monte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 ”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麦肯锡模型克服了 CreditMetrics模型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可以看作是对 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种补充。

3. KMV模型。KMV模型是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该模型将贷款看作期权,首先利用 Black - 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 (default exercise point),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 (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主要使用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是一种动态模型。该模型同时具有盯市模型和违约模型 (DM)的特征。

4. Credit Risk模型。Credit Risk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算方法的信息风险计量模型, 由 CSFP (Credit Suisse FinancialProduct)于 1997年推出。该模型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看作是市场风险,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Credit Risk是一种违约模型,它忽略了转移风险。但是,该模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模型只需要相对较少的数据,具有简易性的特点;能够得到债券组合或贷款组合的损失概率的闭形解,具有计算上的优势。

除上所述,国际上应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有许多,如神经网络分析模型、死亡率模型等等。

就我国而言,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我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和借鉴上,以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徐畅在《Credit Metrics 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的启示》[20xx,3]中认为,Credit Metrics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VaR(Value at Risk)理论等为依据 ,以信用评级为基础 ,不仅可以识别贷款、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的信用风险 ,而且可用于互换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研究此模型对于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张红舸和夏佳南在《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20xx,11]中提出, KMV模型作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早已引起我国学者对它的关注。他们对我国应用 KMV模型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期能找到一种在我国适用的新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度量方法。但我国目前对 KMV模型所涉及到的各参数的估计方法都没有较好的研究结论,这势必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要寻求一些替代指标进行近似评估。而这种近似的替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KMV模型的输出结果不准确。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使用 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姚传娟、李源和夏苏林在《信用风险度量KMV模型与Credit Risk+模型比较研究》[20xx]中,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参数选择的共性及差异,对两模型各自特点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发现运用Credit Risk+模型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精确性,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乔小京和周石鹏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启示》[20xx,10]中,对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即CPV进行了描述,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将周期性因素纳入计量模型之中,将迁移概率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且通过模拟宏观因素对于模型的冲击来测定迁移概率的跨时演变,这样可以得到未来每一年的不同的迁移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Credit Metrics的方法计算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VaR。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由于假定不同时期的迁移概率是静态的而引起的一些偏差。 曹道胜和何明升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级其借鉴》[20xx,10]中,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模型类型、回收率、现金流折现因子四个维度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KMV 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 +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合我国国庆的信用风险模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在相关研究过程中随处都暴露出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经验,我国银行业应当大力加强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管理体系所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促进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建立,建立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强化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加强市场约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

三、实施方案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发展

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1.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1.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

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

1.2.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2.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

2.1 Credit Metrics模型(信用度量术模型)

2.2 KMV模型

2.3 Credit Risk+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

2.4 Credit Potfolio View模型(信用组合观点模型)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

3.1.1企业对银行信用的过度依赖

3.1.2企业还贷付息意识差,银企关系恶化

3.1.3信贷结构单一,贷款风险集中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不足

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新思路

4.1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4.1.1 培育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

4.1.2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

4.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

4.2.1 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信息数据库

4.2.2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

4.3 创造与现代模型相配套的外部条件

四、预期结果

本文以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对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提出新的思路。

分析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研究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五、进度计划

20xx.12 选题

20xx.1 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20xx.2 文献调研

20xx.3 论文开题报告与英文翻译

20xx.3-5论文写作

20xx.5 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报告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汇报精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当我们的任务结束后,我们经常都会用到报告,报告是我们实践活动结果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报告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汇报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形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商榷.

一、“传统”与“现代”的隔阂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例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作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地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饰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股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受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我们要看到,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

[报告范文] 机电工程论文开题汇报其八


一般而言,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每当我们的任务结束后,我们经常需要书写报告,一份好的报告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我们写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报告范文] 机电工程论文开题汇报其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机床数控化的必然

我国目前机床数控化率并不高,我国数控化机床年产量约为0.6—0.8万台,年产值约为18亿元.机床的年产量数控化率为6%.可见我们的大多说制造行业和企业生产,加工装备绝大多数是传统的机床.用这种装备加工出的产品普遍存在质量差,品种少,成本高,供货期长,从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效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大力提高机床的数控化率.

2:机床数控改造优势

数控机床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在机械制造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现代械制造种结构复杂,精密,批量小,多变零件的加工问题,且能稳定产品得加工质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稳定性.所以很多企业纷纷将现有机床改造成经济型数控机床,这种做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事实证明:用较少的资金,经普通机床改造成数控机床,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报告参考: 博士开题汇报其五


简单来说,成功的背后总要有探索的过程。当我们的工作任务收尾时,往往都需要我们撰写报告,优秀的报告可以让我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在写报告时要怎么样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报告参考: 博士开题汇报其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是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修业三到六年的一个总结性文本。不能如期完成论文是博士生超年限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博士论文质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开题报告阶段作为博士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题报告的写作与提交,在学位论文写作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较之学士论文与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论题更开阔、更重大、更深刻,能够体现作者达到的学术深度与精神境界。一部博士论文的完成、答辩与出版,对于它所涉及到的学科之建设与发展,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重大的作用。

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必要环节之一,对于博士生的成长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博士教育是一种高学历的教育,博士论文是一种高规格的学术论文。第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第三,为博士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方向。由此看来,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实质上就是博士生对自己论文的选题之价值性与可行性进行初步的论证,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辩护文本进行论证。另外,开题报告和我们日后的博士论文关系密切。首先,开题报告明确了我们博士论文研究的方向,把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其次,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也就是我们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开题报告就是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全方位的、全息相的、全系统的论证。第三,开题报告的观念、方法和提纲式决定博士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关系是互相牵制,互相发展的。由此可见,开题报告会对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与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开题报告本身是不是具有合理性、逻辑性与科学性,则是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成与败的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二、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特点。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20xx 级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有 9 位博士生进行了开题报告,此次九位博士生所提交的开题报告,从总体看,选题广泛,论题新颖,问题突出,观点鲜明,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形成了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选题的合理性。博士论文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现成的判断、众人的解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挑战,并且要有理论上的创见。前人已经研究很充分并且得出结论的,就没有必要再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第二,选题的可行性。

一个不恰当、不可行的选题,足以影响学位论文写作的成败。此次开题的九位博士生所研究的对象,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等文体,涉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别文学。他们研究的对象在文化身份上具有多样性,有日裔英国作家、印裔英国作家,作家与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一种跨文化的背景,因此它们多半存在重要的特点与重要的问题,经过导师们的论证,认为这些选题都是具有重要性的。第三,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九位博士论文的论题在研究方法上都比较明确,他们分别使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和文本审美批评方法等来研究具体的作家与作品。第四,问题的尖锐性。在此次开题报告会上,导师们在讨论每一位同学博士论文提纲的时候,往往提出一些很尖锐的问题,让当事者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的论文研究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最终没有回到文学而迷失了自己,有的涉及面太广而没有个性与深度,有的涉及问题太多而没有突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有的论文没有把文学当文学、没有把文学当艺术,认为这样的研究对于文学与美学研究没有很大的意义。第五,学术探讨气氛浓厚。以上五个方面,可以说明华中师大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与优秀的学术品质,足以让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多的获得教益与深厚的启示。

三、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反思。

此次开题报告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提纲结构不够合理。从此次开题报告的提纲中可以看出,有的论文结构不太合理:研究莫尔诗歌关于“形式”与“伦理”对话,就表现出某种非逻辑性,因为形式与伦理之间是一种非对等的结构关系。论文应该以伦理为中轴和逻辑主线,将诗人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诗歌形式来进行阐释,要说明的是一个艺术审美特点的问题;可是,作者不仅只提出了概念而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其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商榷。研究哈代小说地理景观的论文,也存在某种“人与景观的对视”内容,于是就存在一种不对等与不统一的问题。谷崎润一郎早期 20 篇短篇小说模仿痕迹较重,为何只研究早期小说而不研究后期小说,只研究小说而不研究他其他的作品,也缺少必要的逻辑说明,同时,此位作家一生迷恋于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其小说作品中一直存在,只是关注其早期短篇小说,不足以说明中国元素的形态与成因。

第二,问题意识不够强烈。年鉴学大师费弗尔说,“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就没有史学。”[2]那么到底什么问题意识呢?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返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解决”。[3]对于某一个问题要勇于挑战成见,才会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往往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景观视角研究哈代小说是一种创新,然而如果研究没有回到文学本身,并且以此说明哈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就可能会让我们的研究不是很到位。当然,也有问题意识比较强的提纲,如陈富瑞与张一鸣等。提出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4]51。如陈富瑞提出的家、家园、家国等问题,张一鸣提出的天体学、景观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为曾经被广大研究者认为某些作家或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经是陷入死胡同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人感觉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研究综述比较空泛。在开题报告里,博士研究生一定要考虑到搜集的资料是否全面、权威,综述研究是对研究背景的准确界定的依据,也是博士论文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综述并不仅仅是为了陈述信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你的研究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同时也是为了说明你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更是为了说明是什么支配你关注那些问题,又是什么使你放过了另外一些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针对某个问题所作的相关的文献综述可能会发现这个问题尚未被解答。当发现这个空白之后,文献综述通过分析该问题和相关假想是如何被讨论的,以及发现过去所用的抽样、选址和其他重要背景,可以帮助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及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方案”。所以,研究综述最后要归结到前人的研究盲点上,那样一些盲点以及你所发现的种种空白、缺失和疏忽,正是需要你大展身手的地方。前人的研究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研究的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知识互相诠释的过程,一种知识的形成总是“通过另一个既是次要的又是重要的、既是隐蔽的又是基本的意义的话语之明确意义重新整理”

最新报告: 论文的开题汇报其一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频繁使用到报告,优秀的报告可以让我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哪些报告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最新报告: 论文的开题汇报其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2.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性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学者的这些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热开发的重要性、关键问题,为地热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分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性寸,主要依据技术经济学原理,侧重于从项目或企业角度考虑经济效益,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财务评价方法或者技术经济性分析,仍属于财务评价的范畴。对地热资源经济评价研究还需要从一个系统的高度,全面考虑应该包含什么样的要素,并对具体指标内容、评价参数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我国对于地热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这些研究主要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的系统研究多数关于地热资源经济评价以单个地热幵发项目为对象,大都研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方案等,对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地热项目的宏观分析还比较缺乏;经济评价中多以财务、环境、社会等单方面因子进行评价,虽然考虑项目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但是缺少一个系统的、以资源1济一环境为系统的经济评价综合模型;多以投入-产出的财务计算为主要研究方法,缺乏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投入-产出的绩效研究。随着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这些方面的研究也会成为今后地热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研究的方法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外对能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的研究并不少,既有针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也有针对新能源的,但是总的来说对传统化石能源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针对新能源的经济评价研究侧重于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作出运算和评价或者对不同方案的运算结果进行比较,总的来说,阐述比较笼统,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还需完善,亟需形成一套系统的、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

(3)研究的对象应该细化目前的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不同能源或不同用能方式之间经济性的比较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选出最优方案,但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影1?因素还缺乏深刻剖析,比较过程中所釆用的经济评价方法针对性不强。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的思路研究思路大体按照以下线路:文献査阅(理论基础)一文献述评(找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构建模型(提出方法)一验证模型(实证研究)一运用模型(政策建议),从五个层面,逐层递进展开研究。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研究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图书情报资料屮心和政府相关部门网站査询,部分重点、典型研究项目和区域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实地调研获得。

(2).实证研究。将评价理论和方法直接用于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评价上,具有真实性。

(3).比较研究。以不同利用方式的地热开发项目为对象,对其开发利用的经济和效率进行了评价、比较。

(4).模型分析。利用3E-超DEA模型,对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为地热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提供方法指导。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针对不同地热开发项目进行了横向定量的效率测算、排序,同时结合地热产业的特点,提出定性的优化对策。

四、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技术路线

3、创新点

五、论文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第二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理论

2.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的作用与原则

2.3 影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的因素

2.4 地热开发成本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地热资源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经济评价综合分析

3.1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 深层地热水供暖项目经济评价

3.3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

3.4 地热温泉开发利用相关评价

3.5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报告范本] 硕士论文开题汇报最新模板


古人曾说,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每当我们的任务结束后,我们需要写一份报告,报告是我们用心学习(工作)的最终成果。什么样的报告算得上是高质量的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报告范本] 硕士论文开题汇报最新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态观意义,它将不同的艺术种类相互链接并综合,强调一种多视角、多方位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创造思维的开发。按照滕守尧先生在《文化与创生》一书中所阐述,所谓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将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按照生态的关系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和支持;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知识生态关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过各门艺术的摄入,形成一个融合全,在这个多样性的融合圈里,迸发出新的知识与创造思维,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智慧。艺术创造离不开欣赏和批评,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者,如果不伴随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欣赏和反思,所创造的作品也会失去生命,成为躯壳。任何艺术都需要通过欣赏来达到教化心灵、感悟生命,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同时,生态式艺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打通人对艺术产生的各种感觉,即“通感”力,这是一种能够通过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到的不同艺术特征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邓肯的现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乐节奏;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聆听到戏剧的冲突及人物的对白;在拉斐尔的绘画中看到舞蹈的线条及音乐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舞蹈为主体,阐述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情况,通过舞蹈学、教育学、艺术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2

一、 选题缘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节 综合舞蹈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2-16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7-18

三、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8-19

第三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20-21

二、 生态式舞蹈教育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分析 23-35

第一节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义 23-24

二、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4-27

三、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7-30

第二节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30-33

二、 就业单位需求调查与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35-58

第一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导法 36-37

二、 发现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节 “海纳百川”——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构想 37-52

一、 “生态式舞蹈综合课”——独立成课的教学形式 38-45

二、 多元艺术文化融入舞蹈课堂 45-52

第三节 重视“舞蹈认识”能力的培养 52-54

一、 围绕课堂主题的艺术欣赏教学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评家学习 53-54

第四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质结构 54-58

一、 扎实的专业知识 54-55

二、 高品位的艺术人格 55

三、 多元的艺术知识 55-56

四、 广博的文化底蕴 56

五、 综合舞蹈教学意识和创造意识 56-58

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2

1、学术著作 60

2、论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资华筠 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凯麟 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绪 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资华筠 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 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xx 年 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年版

论文开题报告系列


俗话说,只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当我们落实一项工作时,我们经常都会用到报告,撰写报告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报告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论文开题报告系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论文开题报告(篇1)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专家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热门思想汇报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的内容

1、工作总结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开题报告(篇2)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xx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论文开题报告(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以关税等为主要形式的贸易壁垒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合理性和隐蔽性的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绿色壁垒已经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几乎波及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所有领域。因此,本文从探讨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定义入手,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经济贸易的的影响,并就我国构建绿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

目前,各界对绿色贸易壁垒认识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有的学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是进口国政府为了限制或禁止某些外国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而设立的脱离实际需求的高标准;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 绿色 只是借助于环境这个热门话题而已;还有学者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对进口产品采取高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贸易保护、以及保护本国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健康。绿色贸易壁垒如今已经逐步成为贸易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贸易保护和环境的保护的结合。所以,在对待绿色贸易壁垒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认为它是一国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服务直接或间接加以限制的贸易手段和措施。

2、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虽然绿色贸易很容易成为某些国家或人实施贸易保护的工具,但其作为贸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国际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仍然具有有利的一面: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立和发展促使更过的发展中国际更加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争夺国际商品市场的重要产业;

其次,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促进了产品生产工艺和检测技术的升级,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欧美的一些国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相当苛刻,以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来说,我国的国标规定为小于10ppb,目前的国际上的一般标准为小于5ppb,但欧美一些公司的要求则是低于2ppb。为此,许多公司都在这上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工艺到检测几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但目前阶段,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隐蔽性强、技术要求高、灵活多变等特点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越来 的器重和利用;

其次,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各种生产力水平不同,在环保资金和环保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贸易地位进一步恶化;

最后,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必须投入相对比例的科研资金,造成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到了国际贸易量。

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贸易组织,已经逐渐成为新兴的贸(20xx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易大国。但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落后,且以成本和价格低廉作为优势。因此,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 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忽视产品环保方面的发展,而且国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而且这种苛刻的执行标准还在日益提高着,致使我国出口企业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被迫或者主动退出目标市场,造成我国出口市场范围缩小。

20xx年,在我国刚加入WTO后的一年里,欧美地区针对我国农产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就达20多项,造成我国禽肉产品出口下降32.9%,畜产品出口下降4.1%,蜂产品出口下降16.7%。再如,欧美20xx年至今针对玩具的进口就设置了CPSIA、CARB、REACH等de多项贸易壁垒,同时必须出具第三方实验室测试报告和安全证明。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论文开题报告(篇4)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长期以来,教育界关于英语语法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语法知识是不能通过表述的规则传授的,而是在接触目的语中潜意识地习得的。只要平时多做模仿练习,多听英语磁带,多和善英语之士交谈便可以自然地掌握相关语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书本上现有知识的传播,包括词汇的背诵、对话和课文的讲解,而常常一带而过或忽略课本内缺乏的有关句法结构的系统讲解。对学生真正怎么“学”,“学”多少,“学会”多少却关注较少。即使有的教师会在上课时讲解语法,但大多采用的是那种就事论事的阻断式、割裂式的讲解和翻译模式,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或“雾里看花”的感觉。由于对英语语法重要性的忽略或语法讲解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当,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其语法知识薄弱、句法概念不清、语言运用能力差等缺陷便暴露无遗。他们所写、所译的东西错漏百出,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同样,在阅读理解中遇到长句、难句时,他们也不能正确地剖析句型结构,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是主次颠倒或完全错误。据不完全统计:大约80%的大学生坦言其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词汇量少,到考试时一遇到阅读、词汇、语法、翻译或写作时就会方寸大乱。在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还语法教学本来面目”、“让语法教学重返课堂”的呼声在英语教学上越来越强烈。

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他们毕竟没有使用目的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及时、准确地辨别和判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特征和差异。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对语法的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说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张月祥等人也认为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和组织规律,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据以组词成句,使语言具有明确的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就中国学生而言,希望不学语法便能牢固地掌握英语,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改善语法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必不可少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在提出素质教育之前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英语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语法教学为主,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在向学生灌输语法规则、讲解语法知识、做语法练习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忽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英语教学自然就形成了“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显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就应该把语法教学法弃之一边呢?通过不断尝试、探索,笔者认为,尽管传统的语法教学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诸多优点。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英语语言结构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等。因此,要在英语方面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决不能摒弃语法教学。相反,我们还要适时运用、积极运用和灵活运用。当然,我们不是要一成不变地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不断地完善它,使它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服务。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2、 传统语法教学特点及优劣。

3、 文化对比,正负迁移的影响。

4、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5、解决的主要问题:经过分析,弄清楚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以次为基础,提出提升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选题,定题。

2、大量查阅相关理论文献,作好理论积累;并搜集第一手资料,即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整理。

3、理清思路,写出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4、开始论文写作,从多角度对英语语法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改进策略。

5、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对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校正,不断完善以至定稿。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林华,袁霁·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文化问题[ j]·外语界,1991, (2)·

[2]戚雨林·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2, (5)·

[3]邓炎昌·language and cultur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晨梅梅·探索与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XX·

[5]章振邦,张月祥·新编英语语法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论文开题报告(篇5)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

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1.1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1.2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2.1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2.1.1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2.1.2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2.1.3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2.1.4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3.1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3.2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3.3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3.4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进度计划

20xx年12月: 文献搜集

20xx年1-2月: 资料汇总

20xx年2-3月:论文写作

20xx年3-4月: 初稿完成

20xx年4-5月: 论文修改

20xx年5-6月: 终稿完成

六、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xx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xx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论文开题报告(篇6)

一、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飞速的向前进步,市容市貌也改头换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过我国的城市景观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距离。作为城市景观一部分的步行街景观设计,还需要继续努力进步。目前我国的完全步行街的景观设计还存在着一定误区,一是在我国许多城市中的步行街环境现状中,地面铺装的部分只是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用功能的角度来看,基本都缺乏耐久性,施工质量低,步行者基本的行走只能勉强合乎要求;街道中的公共设施缺乏标准化、系列化设计,例如存包处、公厕、公共电话亭、照明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街道设施,均整体性较差,没有办法较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我国完全步行街景观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环境质量有较大的联系,比如街道绿化系统不够健全,对园林绿化缺少维护意识,任其自然生长;休息、交往的场所难以做到审美与功能的统一;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使用的无障碍设计形同虚设,因为放置地点的不考究,发现或使用无障碍设施都较为困难;完全步行街中的建筑形式缺少统一规划,显得杂乱无章,色彩、材料等方面又过于雷同,不仅不能体现地方特色,还缺乏可识别性;卫生管理没有考虑到人流量的大小,导致配套级别不够,无法随时保持一个干净清新的步行街环境,使得完全步行街没有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意义:

完全商业街是街道文化产生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也能集中反映城市生活。它是城市街道环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许多城市都有一些风格独特的商业街,如: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武汉的江汉路步行街等。这些街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城市名片”,如之前所提到的江汉路步行街,就是由当地政府投资1.5亿元建造的。伴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完全步行街的数量也日渐增多,人们不仅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完全步行街的要求也在提高,传统步行街于当今社会已经跟不上发展步伐了,而作为现代城市街

道的特殊形式——完全步行街,能够更加合理地组织商业活动和交通,并且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特色、维护城市内在品质这些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步行街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将成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点部分。本课题以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完全步行街是城市线状空间的分支,是商业街道功能较典型的案例,同时也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街能改善城市的人文和商业环境,能很好的做到人车分流,促进商业发展。步行街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商业,它的景观部分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以环境行为学为基本理论为出发点,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必须要同时满足功能需要和人们在物质上、心理上的需求。步行街景观设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时还要顾及到类型选择、地段选择、构成要素、城市交通情况、形态特征等因素。步行街景观的构成要素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动态要素,二是静态。动态要素是指人流、观光车流等;静态要素是指街道两侧的建筑、道路设施、路面、植被、街道小品、水体等。

现代完全步行街需要有易于识别的形态特色,要能够体现出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如此看来具有鲜明特色的步行街景观又可以通过自身折射出各地方不同的风情、习俗等社会特征,反映出城市中人们的、兴趣爱好等文化特色。以上这些都是基于完全步行街的景观特征表现出来的。步行街景观具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特征。内部特征是步行街景观在自身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系统性、民族性、地域性。

影响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因素主要有城市街道中人的生活行为、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分析和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会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步行街的景观设计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商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步行街的景观有机融的融入城市整体景观之中,从而达到展现城市特色、赋予城市魅力的目的,不应该是单纯的城市设计。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完全步行街的概念和景观构成要素、形态特征、意义的叙述,表明了步行街是丰富市民生活和改善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完全步行街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设计形式,对提高我国现代完全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将采取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1.调查法

课题研究时将先调查完全步行街和其景观设计的现状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证实步行街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时需要考虑步行街自身的各方面因素,还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步行街景观如何融入城市景观,以形成本课题。

2.文献法

通过收集查阅国内外完全步行街和景观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参考植物学、材料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系统的完成基于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对策。

论文开题报告(篇7)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论文开题报告(篇8)

题 目: 北京某高层建筑

一、文献综述

本课题题目为北京某高层建筑采暖设计。本次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是完成建筑物热负荷设计;分析并确定采暖设计方案和散热器的选型;完成管路系统的设计计算等;不低于规定要求的工程图纸设计任务;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各项设计计算正确,论文条例清晰,图纸符合国家要求,按时完成各项设计任务。

我国供暖历史悠久,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一家一户烧煤取暖的方法过冬,发明了热炕、热墙、热地等多种取暖,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供暖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能够自行设计研制各种类型的成套设施,设计制造多种铸铁、钢材和铝合金的散热设备。供暖方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能源结构已经从单一的以燃煤作为供暖热源发展为以电力、燃油、燃气等多种方式。同时,水、空气、土壤和太阳能等多种新能源也在积极的开发之中。热源形式上,在燃煤的条件下,采暖热源的大型化集中是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而在其他能源的条件下,大型化热源的优势消失,除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外,小型集中和分户供暖,显示出多方面的优越性。传统的散热器对流采暖方式仍是主流,但由于多种原因,正在向辐射采暖方式或完全的空气对流(热风)采暖方式发展。

但目前,能源紧张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国能源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且能源浪费十分严重,所以此次设计应该尽量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综合利用能源的供热方案,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也要力求节俭,减少工程造价。

本文的设计是对一栋26层的居民楼进行供暖的计算设计。首先通过系统热负荷的计算,然后根据热负荷选用合理的散热器或地暖盘管,计算每间房子所需的散热器片数或盘管面积。根据系统管路图进行水力计算。合理选择制热设备和循环水泵。

设计首先通过热力计算得出系统的总热负荷。根据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使用高质量、美观的散热器。在比较之后选用了高密散热器厂的散热器。系统采用双管同程系统,根据最大热负荷计算出每间房屋所需的散热片的数量。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水力计算,说明了系统的可行性。根据水利损失在进行了水泵的选择。

根据设计题目收集有关参考资料,如设计院的图纸、手册、设计和施工规范、设备和附件样本、有关参考书等。参观其他居民建筑的采暖系统。设计主要根据本地设计原始资料,依照国家规范及相关手册,参考有关文献逐步进行此项居民楼的采暖设计。设计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符合国家环保规范,在保证舒适性的情况下,运用合理的方案及配套设施达到设计的目的。

本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依据设计计划,结合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和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当今规范要求,更安全、节能、可靠、经久耐用、满足建筑功能的采暖系统。具体设计的内容包括:

1.冬季热负荷计算;

2.采暖系统设计和方案认证

3.散热设备选型

4.制热设备及附件设计与选择

5.绘制图纸若干张

本课题是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学习和实践经历,对于巩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设计得到系统的、完整的训练,把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能够较早的适应将来工作,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二、设计方案的选择、确定

此次毕业设计的参数为:

1.设计地点:北京(北纬39.48,东经116.28)

2.土建资料:本建筑为26层居民楼住宅建筑,地上26层,地下2层,主要用途为居民居住。其中首层层高为3米,2~25层层高为2.9米,26层层高为2.79米。

3.冬季参数:室外采暖计算温度:-7.5度

室外空调计算温度:-9.8度

大气压力:1025.7千帕

最多风向平均风速:4.5 m/秒

4.传热系数:屋面:k=0.45 W/㎡℃ 外墙:k=0.47 W/㎡℃

窗: k=2.5 W/㎡℃ 地下室顶板:k=0.5W/㎡℃

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是供暖设计中最基本的数据。它直接影响供暖系统方案的选择、供暖管道管径和散热器等设备的确定、关系到供暖系统的使用和经济效果。

供暖系统的散热设备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散热设备向房间传热的方式主要有下列三种状况:

1、供暖系统的热媒,通过散热设备的壁面,主要以对流传热方式向房间传热。这种散热设备通称为散热器。

2、供暖系统的热媒,通过散热设备的壁面,主要以辐射方式向房间传热。散热设备可采用在建筑物的顶棚、墙面或地板内埋设管道或风道的方式,此时,建筑物部分围护结构与散热设备合二为一;也可采用在建筑物内悬挂金属辐射板的方式。以辐射传热为主的供暖系统,称为辐射供暖系统。

3、通过散热设备向房间输送比室内温度高的空气,直接向房间供热。利用热空气向房间供热的系统,称为热风供暖系统。热风供暖系统既可以采用集中送风的方式,也可以利用暖风机加热室内再循环空气的方式向房间供热。

以热水作为热媒的供暖系统,称为热水供暖系统。从卫生条件和节能等考率民用建筑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热水供暖系统,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1.按系统循环动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力循环系统和机械循环系统。

2.按供、回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单管系统和双管系统。

3.按系统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统。

4.按热媒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水供暖系统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设计热水供暖系统,为使系统中各管段的水流量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流进各散热器的水流量符合要求,就要进行管路的水力计算。

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气象条件以及上述各种条件下的比较,可以初步定下设计方案:供暖系统采用高低层建筑直连供暖技术,在地下一层设备用房中设置中低区直连机组、中区直连机组和高区直连机组,户内系统为双管同程式。

参考文献

[1] 贺平 孙刚.供热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 荣秀惠.实用供暖工程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 花慧珍.泵类产品样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 萧曰嵘.民用供暖散热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 陆耀庆.供热工程.北京:冶金出版社,1994

[6] 西压庚.热水供暖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7] T.A.马克西莫夫.供暖与通风(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8] 丁亦如 王琳等热水供暖系统中循环水泵的选择和使用.区域供热,20xx.5期

[9] 刘效洲 余战英等.蓄热式电锅炉采暖系统的设计及经济效益分析.工业锅炉.20xx年第2期

[10] 周静.膨胀水箱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热水供暖系统中的应用.林业科技

[11]温强为,贺平.采暖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2]李岱森.简明供热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开题报告(篇9)

摘要

在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刚刚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时候,有很多人把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混为一谈,篮球论文开题报告。虽说两者都是篮球运动,但是两者在形式和风格上并不相同,所以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本人从中发现许多文献资料中也将两者混为一谈,没有将两者区分开来。本人遂以这些文献资料为基础,加上在网站上查到的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整理,分别从定义、起源、特征、文化定性、功能影响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也对两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让人们对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两者走上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键字

街头篮球、三人篮球、文化定性功能特征、发展对策

1街头篮球的定义

街头篮球又名"街球",它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集健身、休闲、表演等为一体的一项新兴篮球运动形式。它是起源于美国贫民区黑人青少年经常从事的篮球游戏活动,由于运动场地在简陋的街头或道边的篮球场而得名。同时,街头篮球也被看作是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延伸,是篮球运动的一部分。街头篮球既是篮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hip-hop"文化的一个分支,这也就让街球成为在当今青少年中流行的一个主体文化。但是,街头篮球与传统的篮球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又使得这项运动在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街头篮球的内容丰富,其中包含有街头比赛,斗牛,花式篮球表演,街球音乐等内容;形式多样,既有人数均等的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对抗,也有人数不等的多对少或是少对多的对抗;规则简明,既然是以娱乐为目的,又因其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参与者可以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则。

2三人篮球的定义

三人篮球的定义,三人篮球是在半场进行的三对三的对抗运动,是在五人制篮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单从三人篮球的字面理解,就可以看出,在进行比赛或是对抗时就已经将对人数进行了规定,即三对三,因此它没有街头篮球那样的随意。加之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可以这样认为,三人篮球其实就类似于五人制篮球的传统篮球运动。

绪论

在本人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中,以对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起源、功能、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的居多,但是本人发现,在有些对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当成了同一项运动项目在作阐述和研究。本人练习过一段时间的街头篮球,从中发现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甚至是传统篮球,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不能将他们相提并论。所以本人遂想到这样的一个研究课题,旨在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让人们能对这两项运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都是刚进入中国不久,也都刚刚流行起来,在人们对两者还没有真正认识的前提下,不少商家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大肆将两者拉上了商业化的道路,必定导致两者的不健康发展。既然是两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必定有其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可循。因此人们必须对两者有充分的认识,方能保证两者走上属于自己的正确发展道路。

论文开题报告(篇10)

题目:论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姓名: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学院:XX

专业:XX

职称:XX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XX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成了新的时代课题。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因此,现代化教育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何克抗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其中:①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②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③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④信息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在掌握相应的幼儿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提升信息素养,完善自身,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主要内容:

引言:现代化教育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及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二)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

(三)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目标

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问题

(一)分析调查问卷

(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三)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问题的分析

三、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讨论

(一)提高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途径

(二)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对现今的教师整体教育现状进行反思

研究方法:文献调查、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思路:通过对现代化教育环境下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了解,分析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及幼儿园的教学特点,提出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及培养意见。

准备情况(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等):

[1]李宏飞。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现代科技,20xx,(8)。

[2]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xx,(2)。

[2]郭连锋,王红利。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之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xx,(3)。

[3]成维莉,周彩英。论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其提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

[4]雷德权,唐永葆。创新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J]。当代教育论坛,20xx,(5)。

[5]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xx,(1)。

[6]张成光。基于潍坊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及培训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xx,(11)。

[7]潘丽芳,龚一鸣等。关于《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调查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xx,(5)。

[8]钟志贤。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9]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0]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1]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

[1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EB/OL]。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1、20xx年12月5日参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题目

2、20xx年12月2日-20xx年12月6日准备完成开题报告书

3、20xx年12月7日-20xx年12月12日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4、20xx年12月15日-20xx年3月10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5、20xx年3月10日-20xx年4月10日修改论文初稿,并完成最终定稿

6、20xx年4月11日-20xx年4月20日进行毕业论文评审

指导教师签名:XX

论文开题报告(篇11)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分为系统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系统设计:

目标设计

1.用户登录及身份要求

验证用户的信息

2.本系统销售功能要求(面向用户)

1.允许用户浏览货物的信息。 2.允许用户查询现存货物的信息。 3.允许用户对购物车的管理。 4.自动生成定单。

3.本系统销售功能要求(面向管理员)

1.对用户注册信息的管理(添加,删除,修改,模糊查询)。 2.对供应商信息的管理(添加,删除,修改,模糊查询)。 3.对顾客的定单的管理(添加,删除,修改,模糊查询)。

4.向供应商定货(添加,删除,修改,模糊查询)。 设计思想

1. Browser/Server结构

2. 销售管理系统的特点就是利用Browser/Server结构,实现货物的在线信息查找,在线销售和进货,以及对货物库存情况进行在线管理等功能。这种 结构的优势在于系统简单,功能强大,扩张能力良好以及能够方便的跨地域操作等性能。

本系统的目标是要将货物购买,售出方式由传统的商店柜台销售模式向在线销售模式转变,同时还要能对销售和购买的 定单和货物库存状况进行全面的管理

3. 三层

Brows结构的概念er/Server的多层结构的应用正是在对C/S结构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也已经扩展到了B/S应用开发领域即将应用层分为三层:用户界面层,商业逻辑层,数据库层。

用户界面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向用户输出,这一层用前端工具ASP开发,用VBScript脚本语言实现ASP业面。

商业逻辑层是上下两层的纽带,他建立实际的数据库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SQL语句检索或更新数据库,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这一层通常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存在并注册到服务器的注册表中。数据库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的要求销售管理系统可以分成两个功能层次:一个是顾客的购买货物;另一个就是管理员对顾客定单及其他信息的管理及管理员进货。整个系统 的业面设计正是在这个功能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用户购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购物车业面确定自己的购物需求,可以完成删除,修改货物数量等功能。在管理员的信息管理的各项中,可以对每个客户,配送商,供应商的信息进行查找,修改,添加和删除。对用户开出的帐单也可以进行修改和分类查询。

论文开题报告(篇12)

一、关于论文选题

1.从总体布局上看,学院的硕士论文应该有一定比例(建议不少于1/3或1/4)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以此保证学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水平以及在学术界的影响,也借此发现学术人才。换言之,在每位教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应该至少有1/3的学生要写作纯理论文章。

2.所有论文都应该是立足于解决问题(problem-resolving),包括纯理论问题、应用问题或对策问题。因此,学生选题的思路应该先从问题入手,而不是先从研究范畴入手。没有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是不合格的。

3.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表现在纯理论模型的构建、某种理论的全新应用或进一步的证实或证伪,或者提出一套完全独特而系统的对策。达到以上标准的,自然是优秀的论文。不过,现实一点看,学生也可以在以下方面谋求局部的创新,包括方法的创新、观点的创新、资料的创新、视角的创新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其中,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切实可行的是后四者,尤其是视角的创新,将能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独特素养。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所谓的"引入"、"应用"或"借入"型的文章,往往囫囵吞枣,没有深入发掘"引入"之条件,从而也就没有新发现,甚至出笑话。这样的文章,应勿鼓励。

4.选题在文字表达上要清晰、确切,不要玩文字游戏,更不能以不知为知之,显示出投机的学风。那种习惯于堆砌名词(更可怕的是堆砌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名词)的做法,不应该谬种流传到学生那里。

5.选题要和专业相关,要符合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要和指导教师的研究背景相协调。本专业不鼓励语言类的选题,除此之外,选题没有领域限制(只要视角独特,可以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从而丰富研究成果,构成学院特色。但不能深刻理解此点的学生,建议选题在领域上或视角上先求新);不鼓励教师指导超出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选题;应避免完全雷同的研究题目。

二、研究文献评述

1.研究文献评述的目的:知道前人曾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前人做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完善。这些都借助于文献评述来形成结论:我可以做什么。

2.历来的文献评述都是张冠李戴、不着边际、不得要领、东拉西扯。风格上总是"提出了;提出了…",有述无评。更有甚者,选题(例如)是"形象测量",却没有一篇相关文献,全是"形象"的文献,显然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此风不可长。

3.当你的选题没有相关文献可评述时意味着什么?

(1)"毫无价值":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这时,你就不要研究了;

(2)"价值很大但没人研究":这对你(硕士研究生)来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研究:以你的硕士研究生涯,自然不能完成别人都完成不了的题目。因此,当发现这样的开题报告时,我们会怀疑其可行性。

4.研究评述的文献,不应以教材为基准,更不应该以培训教材为基准。这些文献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期刊论文、学术专著、会议论文、工作论文、网络论文。教材几乎不应该算。--当知识已经被纳入到教科书中的时候,那已经是被普遍知晓或接受的知识了(新学科领域的教科书当属例外)。

5.评述文献要采取直接引用的方法。学院今后对所有不对应的文献引用视为不符合论文基本规范(一些论文在文后列举了数百篇文献--这其实太容易了--但你不知道作者读过其中的哪一篇,用了其中的哪个人的观点)而不予评审。建议今后的文献引用模式如下:(直接引文)"…………"(吴必虎,XX:27-35页);(间接引文)吴必虎(XX)认为…………,或…………(吴必虎,XX)。然后,在全文的最后附上按照拼音字母排序的文献目录。脚注可以作为解释性的内容使用。研究生部目前采取的引文办法(脚注或章尾注)非常不好,需要改进。

三、研究内容和论文纲要

1.在研究内容中,一定要陈述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明确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

2.在论文纲要当中,可以不详细列举内容(但应有些观点),因为纲要有可能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发生变化。但一定要提供一个框架性的内容,也应该将所研究的关键词列举上。关键词实际很重要,对厘定你的研究领域以及所使用的方法,都有启发和规范作用。

3.研究内容很能展示你的研究深度和观点,因此,应该对观点(也许还是假定)有所陈述。

四、研究方法和程序

1.方法和程序决定研究目标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来自文献评述的结果,并受到作者拟定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影响。

2.方法和程序强调运用什么样的基本范式(假如是应用研究或对策研究)、什么样的方法论、什么样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策略。这些一定要实现进行设计并反映到开题报告中。目前研究生部的开题报告文本格式中没有这部分内容是个缺欠。我们可以在研究内容一栏中补进。

论文开题报告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