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群学网 >发言稿 >导航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29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800字模板。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作品这本书当中一些感人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的同时不禁想要记录下来,用以警醒自己,一份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们现在向你推荐一个人朝圣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篇1】

“过去那二十年就这样被抽丝剥茧、原形毕露,他再也无法躲到那些平淡无奇或陈腔滥调背后,与这片土地上一切细节一样,所有伪装都不复存在了。没有谁可以想象这样的孤单。”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从哪里出发。激情注定无法长久,玫瑰色的光环一旦隐去,生活开始归于平淡,我们几乎都渴望对方的拯救。但往事如烟,心怀的热切,在现实中慢慢冷却。

我们以为是生活辜负了我们,其实是我们错过了生活。小说中“一路上我记起了很多东西。很多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忘了的回忆。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许很快,我就会又把它们弄丢,这一次永远都找不回来了。”

六十岁的哈罗德菲莱,默默无闻地在酿酒厂干销售四十年,没有升迁没有朋友。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国乡间,情感疏离,生活平静过了一日又一日。但这种日子的打破是因为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珍妮的一封来信。珍妮因患癌症来写信告别,哈罗德情绪复杂喷薄而出,写了封简短的回信。寄信途中,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后来因为一句话他决心横跨英格兰,就这样走着去见珍妮,哈罗德心中有这么一个信念:只要他坚持走下去,珍妮就会活下来!

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在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哈罗德回忆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无能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疏离他的儿子戴维,被他辜负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辞而别的好友珍妮……哈罗德曾经对幸福的希冀,曾想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然而因为他童年的经历无法让他给出“爱的表达”,和妻子儿子疏离错过。

面对痛苦,才会超越。伤口只有重新剖开,才能有愈合的可能。“他可以原谅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爱,甚至不教他怎么表达爱,他可以原谅他的父母,还有他们父母的父母。他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比命运更惨的是屈服和逃避,麻木自我只会带来恶性循环的毁灭。只有踏上回归心灵的朝圣之路,我们才能实现自我的救赎。

“为了坚持到底,他一定要诚实坦然地面对最初推动自己迈出步子的感觉。别人选择的方法不同并没有关系,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用尽全身的力量和意志往前走,心里清楚自己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然而就算永远也无法到达,我们仍然选择往前走,这就是生命。”只有上了路,才回的了家。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篇2】

朝圣,这个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太遥远了。不过,仔细想想,哪个人的一生不是朝圣呢。生命没有终止,我们就在不断努力地生活着,有心酸,有欢乐。读这本书是从去年到今年,整整读了一年,字数也不算多,但是就是读了这么久,这也算是一种朝圣吧。这一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发生了很多,从校园到社会的阵痛让我精疲力尽,许多次艰辛和迷惘,对前途都失去了方向。像是哈罗德失去了罗盘的时候,越来越偏西一样,不知道终点方向。其实这本书很无聊,有点没故事找故事写的感觉,可是我们的生活不就都是这样吗?昨天和今天不会发生太多的巨变,每天都差不多,然而把时间延长后,就会惊叹原来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从最后一百页开始,作者终于把戴维的去处告诉了我们,一对丧子的夫妇,后半生都过得不愉快,再加上哈罗德对于奎妮的亏欠,莫琳的无奈,这三个人并没爱恨情仇,只是那份对生活的信念,让故事显得成熟冷静。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现实主义作品中很多的哀怨感叹,最后读得让人窒息,然后痛到极点。让我欣喜的是,作者是描写了哈罗德和莫琳丧子后的悲痛生活,还有慢慢扩大的悲伤从而影响感情,但是不大同的是小说最后给我们留了很多希望,在朝圣过后是对生活的信念,重新获得新生。希望我们的一生都是朝圣,人在圣途!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篇3】

看了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一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老婆想让我给她买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觉这本书表面上是在讲哈罗德因为收到奎妮的信,知道奎妮得了癌症,想给她回一封信,但是再加油站女孩的启发下,开始了他用信念来拯救奎妮的道路。途中经历了痛苦有过后悔,但也得到了别人的鼓励与帮助,最终靠着信念到达了目的地。虽然没能拯救奎妮,但是哈罗德兑现了他的承诺,奎妮也靠着信念等到了哈罗德的到来;虽然他们的见面没有像想象中那么好,但是哈罗德在兑现承诺的途中内心得到了救赎,奎妮在离开的那一刻内心得到了解脱或者说内心看到了最想看到的东西走的很安详,莫琳走出了内心的困境。一个老头靠着信念走完了别人眼中的朝圣之路。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人直面他的一生,他人生中最不愿回想的片段。坦诚相待,从容面对,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

书中也让我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哈罗德不幸的童年造就了他与儿子的不幸。现在自己也是父亲了,该如何教育孩子也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她的良师益友。但首先我要给她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篇4】

借着《冈仁波齐》的热评,读完了这本自我救赎之旅的好书。故事讲述了哈罗德步行六百多英里去看望癌症晚期好友奎尼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哈罗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抛弃自己的母亲、疲倦的父亲、骄傲的儿子、和妻子的美好及20年的隔膜婚姻,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事、物,遭遇过质疑、不屑、崇敬、追随,重新找回了自我,完成了自己的朝圣和救赎。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甚至不算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哈罗德对奎尼一直有愧疚,启迪于加油站女孩的信念救活阿姨的故事而开始徒步之旅,却不知那只是一个谎言,多么荒诞而真实。旅途结束时,并没有期望中的那么美好,到了终点才发现,终点已不再重要。这本书没有高潮没有转折,也没有什么探寻人性或意义的东西,读书的时候时常发觉自己某个瞬间也有类似的体验,很多看起来很难很神圣的事情,其实都很简单,重要的是你要去行动,去做。在浮躁的今天,我们总是忘记自己要什么,被裹挟着前进,整日迷茫、焦虑、患得患失,就从这本书开始将自己放空,将脚步放慢,好好生活,好好爱人。尽量多的愉悦自己,陪陪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和朋友一起high,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去经历去畅想,不要让自己回首往事时有任何悔恨和遗憾。修行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在路上就永远不会晚,没有死亡就永远还有机会。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篇5】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忘记曾经爱过呢?又想了想,接着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还是生活的旁观者?于是就进入了哲学的冥想,答案万千,问题万千。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合同范本网 WWW.jhT868.COM]

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乏味的幸福?还是幸福的乏味?

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死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佛云:放下既是得。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哪怕大声的歌一回,窜上墙头看看院子外面的风景,都会踌躇半天,然后在左顾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心中忽然唱响了一首歌: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你、还有我要去哪里?那就上路吧。跟着哈罗德老头儿的步伐。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一个人朝圣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