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5-04-30初中物理知识点(经典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知识点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知识点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方法
W=F·S
二、新课教学
1、思考:
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运上三楼?
通过比较三种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机械的三种功,并总结出三种功之间的关系。引入机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4、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机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题: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高,拉力F为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总=Fs=120N×4M=480J
η=W有/W总×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例题进行改动得出使用同一动滑轮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从而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对本课内容进行检测
四、小结: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五、作业:同步练习
-
更多精彩初中物理知识点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初中物理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