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片绿作文(通用3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留住那片绿作文 篇1
在教学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公开课上,我用爬山虎的叶子做奖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把这些普通的爬山虎叶片夹在书里压得乎平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几个字,这一枚枚深绿色的“书签”就可以做奖品了。只不过,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从课文里挑选的词语,如:“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等。这些词语不但能概括主人公叶圣陶的高贵品质,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益。
当讲到“到叶老家做客”一段时,我布置学生自学,并告诉学生:自学汇报时老师会有奖品发给大家。会是什么奖品呢?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及时把早已准备好的“奖品”发到学生手中,看着学生双手捧着叶片乐滋滋地跑回座位,我觉得预期的目的就要达到了。当教学进行到“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时,我邀请得到奖品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站起来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出了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我接着问:“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学生一下子醒悟了,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是告诉我们要像叶老那样待人真诚质朴”。“老师是要我们像叶老那样对待学问一丝不苟。”……
不待我给以答复,台下听课的人群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是对学生精彩回答的鼓励,而且是对我这一设计的充分肯定。一枚小小的叶片做成的奖品,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我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枚叶片所包含的期待也许将影响学生的一生。Qx54.CoM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有勤于动脑,敢于创新,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留住那片绿作文 篇2
在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留住那片绿作文 篇3
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把长句断成短句。
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