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学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群学网 >发言稿 >导航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

发布时间:2025-01-14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实用14篇)。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 篇1

一、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10=20分)

1、卓歌也作棹歌,指农夫的歌。( )

2、“世人若被明日累”中的'“累”意思是带累,使受害。( )

3、“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shuāi”( )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意思是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

5、“杨花榆荚无才思”中的“杨花”指柳絮。( )

6、《春日偶成》和《回乡偶书》中的“偶”都是偶然的意思。( )

7、《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乐”在此读“lè”。( )

8、“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指顽皮、可爱。( )

9、《归田园居》的作者是唐﹒孟浩然。( )

10、“独怆然而涕下”一句中的“涕”指鼻涕。( )

二、选择题(5×4=20)

1、《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魏﹒( )

A曹操 B曹丕 C 曹植

2、“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 )

A贺知章 B王维 C李白 D韩愈

3、被苏东坡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

A贺知章 B刘禹锡 C王维 D孟浩然

4、李白被称为( )

A诗圣 B诗奴 C诗豪 D诗仙

三、连线(2×10=20分)

1、绿树村边合 夕露沾我衣

道狭草木长 青山郭外斜

前不见古人 红星乱紫烟

炉火照天地 后不见来者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2、天街小雨润如酥 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 草色遥看近却无

云淡风轻近午天 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堪折直须折 无边光景一时新

胜日寻芳泗水滨 傍花随柳过前川

四、默写(5×8=40分)

1、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3、看到个别同学贪玩、虚度光阴、不好好学习,我会用这样的诗句来劝诫他。比如:《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明日歌》中的_______。《劝学》中的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判断

1、×2、√ 3、× 4、√ 5、√ 6、√ 7、× 8、√ 9、×10、×

二、选择

1、C 2、A 3、C 4、D

三、略

四、默写

1、万紫千红总是春

2、问渠哪得清如许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 篇2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

A、 月亮 B、姻缘

3.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

A、 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

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

A、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C)

A、乌 B、巫 C、肖 D、萧

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

A、男角 B、女角

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 十八种武术动作

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 :(B)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戍 C、 戌

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C、 傍晚

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公生明,偏生暗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

A、《孟子》 B、《庄子》

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

A、欧阳修 B、欧阳洵

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

A、李贺 B、李商隐

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

A、左雄右雌 B、 左雌右雄

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

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

A、大草原 B、盛产羊毛的地方 C 、众多宫殿 D、美丽的地方

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

A、玄奘 B、鉴真

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那一句的注词:(A)

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0、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A、十个 B、十二个

31、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B)

A、颐和园 B、圆明园

32、“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

A、象形字 B 、表意字

33、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C)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34、京剧《贵妃醉酒》是根据哪部古代戏曲改编而成的?:(B)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南柯梦》

35、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

A 、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6、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D)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37、下列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

A、大都 B、中都 C 、上都 D、 南京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 篇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必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力的精神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月满则溢,水满则亏。”古人从这些自然现象中推理出一些道理:谦虚谨慎,能让人际关系和谐,让大家更开心,生活更美好,正如欧阳修所说: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习古人的谦虚谨慎。

中国古人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也常常说: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这告诉我们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学而时习之,才能获得真知识。正如孔子所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古文中“节”指气节、节操;“义”指道义、正义。“节义”是中国古代君子怙守的行为准则,在利益面前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愿意挺身而出,经历长久的穷困都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得上完人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就是忠义的代表,如“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这都是他忠义的表现。

古人们倡导“天人和”,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地之间有万物,万物之中有人类。人类要想生存,必须依靠万物。古人以和为贵,主张人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也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无法改变规律。我们要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共盈生命绿色。

“古今贯通”这是季羡林老爷爷提出的。国学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他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我们要细细品尝,细细品读,读懂了自然也就理解了,这种优秀的文化也将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立足于当下,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 篇4

国学,乃华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蕴、乃华夏民族千年之精华,它见证了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气节。其底蕴的优厚,使得现在的人们依然感到心旷神怡,当读到一篇好的古文时,自己的心也就在一刹那感到了内心深处的净化,超凡脱俗。

有人问我,问我怎样比喻国学?我这样回答:“国学就像一壶好茶,有着青山绿水的韵味,越品,越能品出好的茶味,回味无穷。”的确如此,如同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般,真是人间最享受的事。就从我华夏历史最早的一部经典《大学》说起,他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部,他以人的修身为核心。

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至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生养性不只是内醒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养的过程;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本书我想这也是古人当中君子们都有的宝贝吧。

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也就是《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义,在后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读了以后虽然周围没有其他声音,可是却会让人感觉气势浩荡,激情澎湃,让人引起共鸣。虽然现在是强大先进的社会,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十分先进。

灯取代了蜡烛、手机取代了书信、汽车取代了马车、高楼大厦取代了小平屋。但是,古人的这些言论,这种修身养性的精髓,现在人能做到吗?发自内心的,大多数古人要两袖清风得多、要高风亮节得多。现在回想古时的大同世界,是多令人难忘的时光!再向古人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不得不感到与众不同。在竹林中,小溪潺湲,柱子高耸,高山流水的曲调送入双耳,茶已泡得浓香纯,我眼睛已紧闭,在这诗文的意味下回望那远古的大地……

我梦想着来到了曾经壮观的好水云南滇池,那真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孙髯在大观楼题的长联,深情描绘了着壮观景色,“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振奋人心,气壮山河!可是,现在的滇池啊,唉!我也梦想来到西湖,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也没有了漂亮的面貌了。曾经的世界不在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历史不能重演,“高山流水”弹完了,茶也干了,这时我睁开了双眼,我知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千疮百孔的世界。这意味悠长的国学啊!一时是品不完的,有朝一日,我再泡一壶好茶,来再好好品一品、读一读。

国学戏曲经典名句 篇5

最近,我观看了山东省首届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

电视大赛共四轮十二场,每轮三场比赛,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名家对对碰、美德大考验,每场比赛有4-5名选手参加。

我爱记诗词的规则是:看大屏幕的关键字、词说出有关的诗、词,比赛有两回合,每个回合结束后,每名选手会获得5、10、15、20、25分不等。如果想不出诗词,则倒计时5秒自然出局。这些选手令我佩服,他们居然懂那么多诗词,出口成章、熟能生巧,我要向他们学习。

名家对对碰是找几位小朋友当演员,化妆成诗人,他们手中分别有10、20、30分的题目,选手按自己的情况选题,答对者按题目分值加分,答错按分值减分。我发现到这个环节时,选手们都很紧张,尤其是选分高的同学,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答,生怕失不少分,虽说他们紧张,但是表现很冷静。他们忍耐、冷静的表现令我震撼,如果换作是我,早紧张的不行了,所以,我要向他们学习冷静的精神。

美德大考验,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这场比赛的规则是:对选手进行隐形拍摄,选手必须注重里面的隐藏环节,拍摄时,选手必须做到知行合一。拍摄后,选手要学以致用,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最喜欢12月25日的那场拍摄,因为那次是考验选手的保护环境意识,我发现,好多选手只顾扔自己的垃圾,没看见地上的纸团,有的甚至看见了也不捡,只有一个叫乔木的孩子例外,他走到垃圾桶边第一眼看到纸团,把它扔进垃圾桶。我这一点也做得特别差,因为我爱随地扔垃圾,自己还到处扔垃圾,更别说捡地上的垃圾了。我打算以后改掉乱扔垃圾的毛病,也要随手捡地上的垃圾,做一个环境意识好的人。

通过看电视大赛,我受益匪浅,认为诵读经典,学习国学非常重要。记得小时候,《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书我都背的滚瓜烂熟,但很多不知道其中的意义,从现在开始我要重新学习这些经典,开心学国学,用这些规则约束自己,学会做人做事,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同时,我有一个新的愿望。等我上了初中,一定要参加电视大赛的海选,争取进入复赛,如果愿望没实现,还有第二年、第三年……总之,我永远不会放弃,一定要实现愿望,做个说到做到的人。

诵读国学经典相关文章

更多>